导读:望闻问切是由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提出,在其编著的古代医学著作《难经》中有所记载:“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扁鹊的名气,可能相较于华佗逊色一点,但他是中国四大名医当中,所存历史最早的。“扁鹊”在当时只是一个绰号,和“在世华佗”一样,原来的“扁鹊”其实是黄帝时期的一位神医。战国时期的“扁鹊”原名叫秦越人,后人为了夸赞秦越人医术高超,才给他起了这么个绰号。

到了宋朝,扁鹊就被尊为“医者之师”,可千万别小看这一个“师”字。便是孔子,也是到了明朝,才有了个“至圣先师”的谥号。
扁鹊既然被称为“医者之师”,就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他提出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手法,开创了切脉的先河。
据传《难经》也是扁鹊所做,纵然不是,与扁鹊也有一定干系。
至于扁鹊的医术从哪里体现呢?

在《韩非子·喻老》中有记载,扁鹊一见到蔡桓公,察其面色,已知道他身体有点毛病。其实在当时只要扁鹊出手,就可以药到病除。但是蔡桓公并不理会,等到扁鹊日渐加重,那时候他的病情还有救,只是他仍旧对扁鹊的话置若罔闻。
到第三次时,却不是扁鹊来找他,而是他去找扁鹊了。因为他已经病入膏肓,纵然是扁鹊也难以治疗,没多久也就死了。
不过在史料上“蔡桓公”并无此人,倒是有一位“蔡桓侯”,生卒的年份与扁鹊所处的时代相隔甚远,而且根据张仲景所作《伤害杂病论》序文曾提过一笔,并做出感叹,而在感叹中,张仲景提到的是“齐侯”,不是“蔡侯”。
所以又有另一番结论,所谓的“蔡桓公”实是“齐桓公”,可能由于年代久远,造成的错误。
但是不论是谁,都足以说明扁鹊的医术高超。关于扁鹊还有一则小故事。

扁鹊一家有三兄弟,他自称,他的大哥治病先治未病,所以医术不显。二哥治病在病情初显,就已治愈。唯独他等到病人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诊断出来,所以诊治的时候,颇费一番功夫,以致旁人看到,便觉得“神乎其技”。
结语:两则故事,都有两个共同处,第一点世人看事情都喜欢浮于表面。第二点用一个成语来说明,就是“防微杜渐”。这两个哲理,可以用来治病,同样也可以用在生活,同样也可以用在他处,全凭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理解。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典故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qq.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