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之玉,昆仑山上的美玉,随和致宝指随侯珠和和氏璧,明月之珠,一听就知道是夜明珠,至于太阿之剑,就是一把名剑,纤离之马,纤离,马的名字,估计一日行千里的宝马,翠凤之旗,镶嵌有孔雀、翠鸟的羽毛的旗子,灵鼍之鼓,灵鼍即鼍龙,一种与鳄鱼相似的动物,灵鼍之鼓即用它的皮做成的战鼓。
形容一个企业需要人才才能发展
下句:贤臣择主而事
不好意思,误会了;
这句如何?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愿您慧眼识人,使我能与贵公司携手创造更大的辉煌。
带昆字的成语有哪些
昆山片玉: 昆仑山上的一块玉。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思是只是许多美好者当中的一个,后比喻许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
昆弟之好: 昆:哥哥。像兄弟一样要好。
昆山之玉: 昆山:昆仑山。昆仑山的美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求“隋侯玉、和氏璧、昆山之玉”的资料?
据史料记载:“和氏璧”是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具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杜光庭《录异记》),“色混青绿而玄,光彩射人”的特征(陶宗仪《辍耕录》)。和氏璧触手生温,不染尘埃,能在夜中发光,所以又称夜光之璧。它不仅价值连城,而且凝聚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内涵。
关于和氏璧的来历,在《韩非子·和氏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一珍玉,献给楚历王,正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之罪断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之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见状,派人问其故,和答道:“吾非悲别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斑。”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遂名之为“和氏璧”。因感其忠、怜其别,文王封卞和为零阳侯,然和辞而不就。卞和献玉的故事从此被传为千古佳话。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自楚国卞和献璧后,从楚文王到楚宣王的大约四百年间,和氏璧一直是归存楚国王室,世接代传,为楚国镇国之宝。楚威王时,和氏璧被赐给伐魏有功的令尹(相国)昭阳。某日昭阳大宴宾客,将和氏璧拿出给大家观看,结果和氏璧在宴席上离奇丢失。昭阳四处搜查,牵连了无数人,却是一无所获。张仪便是因此获罪,被迫逃去了秦国。日后张仪反而受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相国,连横霸秦。
和氏璧失踪五十年后,突然在赵国出现,为赵国宦者令缪贤在集市上购到。卖璧的人不知道是自己不知道,还是怕惹祸上身,总之是什么都没说,价钱也不是特别昂贵,所以缪贤买回家时还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后经玉工鉴定为天下至宝和氏璧后,缪贤喜之若狂,爱不释手。赵惠文王得到消息后,向缪贤索要和氏璧,缪贤推托没有璧。赵惠文王趁缪贤外出打猎,派人冲进缪贤府中,夺走了和氏璧。缪贤怕赵王降罪,打算逃走,舍人蔺相如劝阻了他。缪贤肉袒求罪,赵王果然原谅了他。缪贤趁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蔺相如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演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完壁归赵的故事。
秦国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到了秦王嬴政手中。秦始皇命人将和氏璧琢成传国玉玺,李斯亲书八字小篆于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形呈龙凤鸟虫之状。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巡幸,乘龙舟至洞庭湘山,骤起风浪,龙舟顿有倾覆之险。为祭神镇涛,于是抛宝玺于湖中。8年后,有使者过华阴平舒道,遇一人持璧曰:“为吾遗滈池君。”从此传国玺失而复得。秦始皇崩后,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刘邦。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当时的皇太后拿玉玺去打前来讨印的王寻、苏献,崩掉了玉玺的一角,后来以黄金镶之。东汉光武帝刘秀得此玺于宜阳,三国孙策得此玉玺于新殿南井中妇人死尸项下,曹操得此玉玺于许昌,唐高祖得此玉玺于晋阳,宋太祖得此玺于陈桥兵变中,元人得此玺于崖山之下。元顺帝被逐出中原远遁大漠后,此玺再未见到。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多次对蒙古用兵,始终未能如愿找到玉玺。
和氏璧琢成的传国玉玺一直是中国至高皇权的象征,许多人梦寐以求,苦苦争夺,也因此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只找到和氏璧的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典故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qq.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