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2.孔乙己一到店里,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3.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4.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5.在这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6.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7.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8.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9.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10.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11.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12.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孔乙己》这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穿着的,取义何在呢?
小伙计因为“才可以笑几声”而记住孔乙己,自然用“笑”贯穿着他所说的故事;这是最容易想到的回答。但是不仅如此。 故事里被笑的是孔乙己一个人,其他的人全是笑孔乙己的,这不是表明孔乙己的存在只能作为供人取笑的对象吗?孔乙己有他的悲哀,有他的缺点,他竭力想跟小伙计搭话,他有跟别人交往的殷切愿望。所有在场的人可全不管这些,只是把孔乙己取笑一阵,取得无聊生涯中片刻的快活。这不是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叫人窒息的地步吗?为什么会冷漠无情到这样地步,故事里并没点明,可是咱们从这一点想开去,不是可以想得很多吗?
(摘自叶圣陶的《揣摩》,《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
这篇小说中写了很多“笑”,正确理解笑的意义和目的,对于加深理解主题思想,把握整篇的思想内容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搞不好,结果可能只是留下一些笑料而已,不能达到教学目的。下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是如何理解孔乙己的“可笑”。
孔乙己受孔孟之道的毒害深至骨髓,被科举制度摧残得不会营生,这是形成孔乙己性格的重要的两个方面。他迂腐,假斯文,满口“之乎者也”,好喝懒做,麻木不觉悟,这种被扭曲了的性格是可笑的,他可笑的行状、行动、言语是封建思想毒害和科举制度摧残的结果。因此,孔乙己本身的可笑,其实质是对孔孟之道和科举制度的嘲笑和讽刺,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些“笑”揭露了孔孟之道和科举制度的罪恶。“笑”,是作者艺术化了的一种手段。
其次是如何理解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就孔乙己的经济地位来讲,他是一个受压迫和被践踏的底层人物,是应该同情的。但为什么小说中一再写他的痛苦遭遇只能使别人“快活”,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呢?
就孔乙己本人来讲,在别人的取笑下,确实是形成了他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内心的痛苦与悲哀。鲁迅先生对这是寄予一定的同情的。
取笑孔乙己的人很多,应作具体的阶级的分析。
咸亨酒店掌柜的取笑就不能同那些短衣帮的劳苦大众的取笑一概而论。掌柜是一个剥削阶级的人物,他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一种玩弄,一种欺凌,这是由他的阶级本性决定的,是不足为怪的。
酒店中其他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这些人与孔乙己处于类似的经济地位,是被压迫被剥削者,按理说他们应该同情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痛苦,不应该取笑孔乙己。不该取笑而取笑,这就有点奇怪,怪在哪里?这怪,就是那“病态社会”。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曾说,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社会的病态,正是几千年来孔孟之道对社会的毒化造成的。封建政治的压迫,封建经济的剥削,封建文化的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也形成了一种隔膜、冷酷的心理状态,麻木,不觉悟,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丧失了。这样的社会是多么的黑暗悲凉啊!鲁迅这样写,就触到了根本问题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这也就沉重地鞭挞了那罪恶的封建社会,尖锐地抨击了整个人吃人的封建制度。
归根结底,作品所嘲笑的是麻醉人们的封建文化和封建意识,是那种吃人的并使人毫不觉悟的封建制度。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典故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qq.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